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城乡文化拼接视域下的“快手”——基于青海土族青年移动互联网实践的...
  • [摘要]本文以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五十村年轻村民日常生活中“快手”短视频的制作和发布为例,揭示出当今的移动互联网实践对于消解传统城乡二元对立有着特殊的作用和意义。“快手”呈现出都市和乡村线上空间和线下空间交叠的情景,展示出网络时代城乡文化并存的另外一种可能性。“快手”成为城乡边界消解、城乡文化拼接的舞台。关键词:“快手” 都市 乡村 青年 土族作者姬广绪,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研究员。地址:广州市,邮编510275。
  • 姬广绪
  • 全文[ PDF 1271.0 MB ] 2018.4(5):0-0  共有 1496 人次浏览
  • 多种实践与多重关系:纳人达巴的“古布”仪式
  • [摘要]面对无书写传统的社会时,人们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口头”或“口述”等词汇,来形容、定义该社会成员的行为模式与文化特征。这一思路限制了对传统社会文化现象的深入理解。川滇交界纳人(摩梭人)达巴主持的“古布”仪式表明,视听、语言和行动等多种实践形式在仪式过程中的交织并行,共同推动和实现了纳人对人、精灵、神之间多重关系的再现与想象。综合在一起的仪式实践体现了当地社会生活的复杂情境。关键词:实践 关系 仪式 纳人 达巴作者陈晋,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社会学系讲师。地址:上海市,邮编200092。
  • 陈晋
  • 全文[ PDF 1826.0 MB ] 2018.4(5):0-0  共有 1459 人次浏览
  • 狩猎采集社会及其当下意义
  • [摘要]文化与自然两分是晚近以来的分类。这样分类在许多传统社会里并不存在。狩猎采集社会得以存续至今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在于没有文化与自然两分的宇宙观与价值观。这是狩猎采集者理解与处理自身与周遭环境关系的源泉,体现了他们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存性智慧。正因为如此,与“原始”结缘、“停滞”不前的狩猎采集社会对于理解当下事关发展的命题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关键词:狩猎 采集 文化 自然作者范可,南京大学社会学院人类学研究所教授。地址:南京市,邮编210023。
  • 范可
  • 全文[ PDF 1024.0 MB ] 2018.4(5):0-0  共有 1541 人次浏览
  • 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民族话语体系及其发展
  • [摘要]通过对《邓小平文选》《江泽民文选》和《胡锦涛文选》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有关民族话语的文本分析,我们发现,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民族话语体系的核心内容,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为导向,以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为目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话语,包括了道路、目标、内容、主体、规则等几个方面。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民族话语体系体现为渐进发展的历史轨迹。在这一进程中,民族话语的改革色彩、观念内涵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强调,“复兴”的话语内涵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在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逐渐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目标。关键词:改革开放 民族 话语体系 变迁作者佟德志,天津师范大学政治文化与政治文明建设研究院教授。地址:天津市,邮编300387。
  • 佟德志
  • 全文[ PDF 1501.0 MB ] 2018.4(5):0-0  共有 1510 人次浏览
  •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民族叙事——基于民族学与历史学视野
  • [摘要]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出于国家层面竞争失利而经历的挫折感,一些历史学家倾向于从边疆地区面临的分离危机来思考民族问题,不断地从学术层面构建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历史,强调“中华民族是一个”,希冀将边疆民族统合到一个共同的民族国家框架之内。但对于一些民族学家和民族志社会学家来说,民族与政治间的紧张让他们感到不安,他们提出用“民族平等,文化多元”作为认同中华民族的基础。由此,两者构建了迥异的民族叙事框架。尽管历史学家和民族学家在学术观点上有诸多分歧,但他们普遍将构建中华民族视作一项神圣使命,并且形成了基于中国边疆本位的历史观;重新审视边疆社会与边疆民族,从学理上检讨传统的“华夷之辨”,进而将边疆社会与边疆民族置于更加重要的地位。关键词:边疆民族 民族学 历史学 中国本位 民国时期作者冯建勇,浙江师范大学历史系、环东海与边疆研究院特聘教授。地址:浙江省金华市,邮编321004。
  • 冯建勇
  • 全文[ PDF 1361.0 MB ] 2018.4(5):0-0  共有 1472 人次浏览
  • 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呼伦贝尔地区的实践与启示
  • [摘要]历史上, 呼伦贝尔地区以北方世居民族为核心,形成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基本态势。清朝政府的移民政策使移民大量增加,促进了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发展。多民族的格局,以及近代以来复杂的边疆形势下,民族问题成为影响当地经济社会政治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全面实施党的民族政策,目前有42个民族生活在这里。现阶段在贯彻落实中央“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重要方针上,该地区采取了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众居住条件,调整改善地方经济结构,在重视双语教育的过程中发挥语言相通的良性效应等重要举措。从其侧重点和努力方向来看,海拉尔区是以促进“民族团结”为目标的、有针对性地实施“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措施;鄂伦春自治旗则是在践行“民族进步”过程中,为“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造良好条件。总体上,情感上的日益亲近,检验和反映了当地贯彻落实“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良好局面。关键词: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民族关系 呼伦贝尔地区作者赵月梅,女,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世界民族研究室助理研究员。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邮编100081。
  • 赵月梅
  • 全文[ PDF 1078.0 MB ] 2018.4(5):0-0  共有 1453 人次浏览
  • 列宁和斯大林对“民族文化自治”的批判
  • [摘要]在国际共运史上,第二国际期间出现的民族文化自治主张影响极为深远,成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制订民族纲领的重大思想障碍。纵观列宁的著作,民族文化自治是列宁在批判民族主义问题上最为着力、用心最多的一种理论,被列宁定性为“最精致、最绝对、最彻底的民族主义”。与列宁的观点一致,斯大林在同一时期对民族文化自治的批判也极为集中,一些问题说得更为透彻,着重从历史发展规律上对民族文化自治做了否定。我国现阶段民族工作的目标是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而不是各行其是、独自发展。这一目标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过程,也体现在不同领域不同层级的相关制度和政策之中。民族文化自治着眼的是各民族自身的文化诉求,体现的是西方自由主义理念和“公民社会”建设。基于民族文化自治固有的性质和局限,以及我国现有民族工作体制的优越性,民族文化自治绝不能成为我们民族政策的选项。关键词:民族主义 民族文化自治 马克思主义 民族政策作者王希恩,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理论研究室研究员。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邮编100081。
  • 王希恩
  • 全文[ PDF 1070.0 MB ] 2018.4(5):0-0  共有 1483 人次浏览
  • 大型嘛呢石经堆与观音坛城部落化——以18世纪以来北部康区为中心
  • [摘要]通过对以嘉那嘛呢为主线的北部康区大型嘛呢石经堆超常规模发展历史成因、文化理念以及社会机制的考察,本文确认了18世纪以来该区域出现的大型嘛呢石经堆兴建热潮的文化实质,在于以“再造观音坛城”表征部落首领权力,是源自印度、以佛教作为治国意识形态的不空羂索观音佛王传统在北部康区的本地化。地方首领们虽采纳了五世达赖喇嘛弘传观音信仰和建造布达拉宫等实践形式,但并非接纳了其“僧王”合法性在边地的延伸,反而将观音化身的象征整合于既有的家族式政教双首领的权力结构,衍化出“千(百)户+观音法王”的治理形式,实现了部落家族式首领权力的内部更新。而以观音为表征的卫藏僧权和边地部落首领权力,共同构筑了18世纪以后观音密宗王统藏地化的高潮。关键词:观音坛城 大型嘛呢石经堆 部落化 北部康区 藏传佛教
  • 王媛
  • 全文[ PDF 2320.0 MB ] 2018.5(5):0-0  共有 1595 人次浏览
  • 察哈尔林丹汗病逝之“大草滩”考
  • [摘要]1634年,察哈尔部林丹汗率领部众自黄河河套迤西迁往青海,途中病逝于石拉塔喇(sira tala)。明清时期蒙古人将清代甘州府南、凉州府西南,祁连山以北的草地统称为sira tala。在汉文文献中则将sira tala区分为两个地方,其西北部分草地称作“大草滩”(打草滩),东南部分草地称作“黄城滩”。明代蒙古人从黄河河套迤西穿越明境进入青海主要有两条线路:其一,由明永昌卫越明境,经“大草滩”出扁都口至青海;其二,由明庄浪卫镇羌堡越境,经大通河至青海。林丹汗选择了从明永昌卫越境,经大草滩,走扁都口赴青海的线路,途中病逝于大草滩,而不是东面的“黄城滩”,亦非今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境内的草滩。林丹汗病逝的“大草滩”范围包括今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山丹县南部(包括军马场),及金昌市永昌县西部地方,其逝世地点应在清代永固城所辖范围,即今甘肃省民乐县永固镇一带地方。关键词:察哈尔部 林丹汗 大草滩 永固镇 明清时期作者达力扎布,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地址:北京市,邮编100081。
  • 达力扎布
  • 全文[ PDF 1776.0 MB ] 2018.5(5):0-0  共有 1863 人次浏览
  • 宇文泰“关中化”政策及其对华夏文化发展的影响
  • [摘要]本文一一考证辨析陈寅恪所谓“关中本位政策”的内容和性质:府兵制初期并非是鲜卑部落兵制,其兵农分离改变了内迁北人的镇民府户身份,有利于北族编民化从而融入华夏社会;所谓“八柱国”和“所将士卒亦改从其姓”一类措施,全是宇文泰在创业过程中超压同侪、势逼帝尊的掩耳盗铃手段;李虎家族确曾移镇武川,并同宇文泰家族一道卷入葛荣之乱;宇文泰改西迁有功汉将之山东郡望为关内郡望,本意是要以首望统领乡兵,而非“以断绝其乡土之思”。这些表明,宇文泰的“关中化”其实是汉化政策,是其北族南徙内迁过程的继续;其改用《周官》要在返本开新,冲击荡涤“魏晋以来门第之政治社会制度风气”,与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历程相应,推动了华夏文化更新和社会演进。关键词:北族 内迁 府兵制 李唐氏族 《周官》作者王小甫,西华大学人文学院讲座教授。地址:成都市,邮编610039。
  • 王小甫
  • 全文[ PDF 2143.0 MB ] 2018.5(5):0-0  共有 1603 人次浏览
 1  2  3  4  5  6  7